本報訊 在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各級政府曆來重視工業園區經濟發展。尤其是當前上海正全力打響“上海製造”品牌,工業園區在其中扮演的作用至關重要。然而,左右著工業園區發展優劣的產業工人隊伍卻因園區基礎設施,尤其是教育設施的缺失而不夠穩定。“一旦職工子女到了上學的年齡還無法在當地入學,他們便會隨之離開,‘開學季’成了‘離職季’”。今年,中國工會十七大代表,松江區總工會黨組書記、副主席陳軍康帶來了提案《關於完善工業園區教育基礎設施建設的建議》,以上海和松江經濟技術開發區為例,提出了三項建議,著力破解這一難題。
產業工人隊伍的穩定,一要靠事業留人,二要靠感情留人。加強園區社會性基礎設施建設,尤其是教育設施的建設,與切實增強園區職工的幸福感、獲得感和安全感,助力產業結構升級,推動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息息相關。
上海市經濟和資訊化委員會2014年發布了工業園區數量,上海市共有93個工業園區。然而,工業園區無論是土地性質,還是營業範圍,都被嚴格限定為企業生產經營場所,其行政體系設置和街鎮設置也截然不同,因此工業園區在學校、醫院、活動中心等建設方面都存在較大限制。“比如上海松江經濟技術開發區,區內的大型企業富士康、達豐電腦、正泰電器等均有數千甚至上萬名職工,其中絕大多數都是外來務工人員,企業不得不考慮職工在居住、教育、醫療等方面的剛性需求。”陳軍康說。
據陳軍康介紹,現實的情況是,園區並未建立配套的學校,很多居住在園區的職工,由於居住地、戶籍等方面的規定,其子女無法正常入校,職工子女就學難成為突出問題,也間接或直接導致了“開學季”成為“離職季”。
陳軍康表示,雖然近年來上海市總工會提出鼓勵企業開辦幼托班、親子工作室等辦法,但由於承辦主體在企業,場地、費用、人員管理,尤其是安全責任等諸多方面的問題給企業帶來較大壓力,實行起來往往遭遇“腸梗阻”,且並未涉及義務教育階段,沒有從根本上解決職工子女就學難的問題。
針對這一問題,陳軍康提出了三項建議,嘗試以政策引領和社會力量的結合,破解園區職工子女上學難題。其一,加強頂層設計,制定園區辦學政策。建議全國總工會要會同國家有關部門對園區辦學加強政策研究,既要破除園區非地方政府屬性的局限性,又要破除園區用地性質的局限性,協助清除制約園區教育發展的政策障礙。
其二,築巢引鳳,吸引社會力量參與。有計劃、有步驟地引入部分義務教育階段公辦品牌學校進入園區,鼓勵大、中型企業和民間資本進入教育事業領域,形成不同投資和舉辦主體公平有序的競爭環境,大幅提升園區教育的供給能力,基本形成資源充足、優質高效、開放共用的工業園區教育格局。
其三,提質增效,加強服務監督職責。要用好用足黨政及社會各方賦予的資源手段,努力發揮工會和職工群眾在打造共建共治共用的社會治理格局中的重要作用,配合相關部門充分發揮監督職責,細化工作舉措,開展針對性業務指導,全力支援工業園區教育設施建得起、辦得好、管得活、用得實。(勞動報特派記者 張銳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