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明上河圖》張著題跋
《清明上河圖》的每次亮相都是一場文化盛事。近日正在故宮博物院展出的《清明上河圖3.0》高科技互動展,又一次引發人們對這幅名作的關注。
由於生動展現了北宋汴京的城市生活圖景,《清明上河圖》常被歸為“風俗畫”。事實上,它在很大程度上屬於“界畫”的範疇。
界畫是中國傳統繪畫中重要卻被忽視的一類作品,通過《清明上河圖》,讓我們重新認識界畫。
畫史上並無“風俗畫”一說
由於《清明上河圖》描繪了北宋汴京城市生活的百態,為現代研究古代特別是北宋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建築等各方面提供了非常翔實而生動的資料,所以大部分關於這件作品的介紹都將其稱為“風俗畫”。不過只要留心一下中國美術史方面的古代典籍就會發現,其實我國古代基本沒有“風俗畫”這一說法。在介紹曆代畫家的特點時,只有諸如擅長“山水”、“樹石”或者“花鳥”、“翎毛”之類,從來沒有擅長“風俗畫”一說。
中國古代從沒有單獨把“風俗畫”作為畫種,因此把《清明上河圖》稱之為“風俗畫”不是特別確切。除了描繪了諸多人物活動外,畫家張擇端明顯將畫面的重點放在了房屋、橋樑和車船之上。
更重要的是,在這幅畫卷的後面,有諸多後人的題跋,都說張擇端擅長“界畫”。其中金代的張著寫道:“翰林張擇端,字正道,東武人也。幼讀書,遊學於京師,後習繪事。本工其界畫,尤嗜於舟車市橋郭徑,別成家數也。按向氏《評論圖畫記》雲《西湖爭標圖》《清明上河圖》選入神品,藏者宜寶之。大定丙午清明後一日,燕山張著跋。”由此可知,張擇端字正道,是東武(今山東諸城)人,年輕的時候書讀得不錯,來到汴京,後來改學畫畫,沒想到他在這方面很有天賦,很快就在界畫領域闖出名頭了,特別善於畫船、車、橋等,後來還進了宋徽宗的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