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公職部門領導下的微信“便民服務群”,竟被用作“盯梢記者”。難不成,“盯梢記者”也是一種便民服務?
我們一直在聽說“防火防盜防記者”,見過防記者具體“工作”是咋做的嗎?據報道,近日,西安鄠縣的一些公職部門及其工作人員讓我們開了眼。
“車號陝ARXXXX現在已經到祖庵”、“XX就餐”、“估計吃完飯還想再行動”……6月6日,網路上流傳的一份微信群聊天記錄截圖顯示:有記者在鄠縣採訪時,疑似遭到當地幹部盯梢!這些聊天群名含“景區管理局便民服務群”……
據華商報報道,有人將記者駕駛車輛的車牌號、就餐地點、行走路線等發到上述微信群裡,以此提醒各地領導片長,督促各村做好所有工作。事情曝光後,涉及此事的人,6日下午開始紛紛退群,傳送記者行蹤圖片的人員,也於當日被鄠縣政府相關部門調查談話。
“防火防盜防記者”的案例,我們聽膩了,也見怪不怪了,但當微信群被用作直播記者行蹤的工具,還是令人大跌眼鏡。如此“與時俱進”,實在貽笑大方。當一些“暗哨”像監控犯罪嫌疑人一樣監控記者,當“監控員”隨時隨地“播報”記者動向,防記者防到如此地步,也是沒誰了。
令人啼笑皆非的是,難不成,“盯梢記者”也是一種便民服務?
地方政府向民眾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務,媒體反映民情、監督地方政府,從根本上,地方政府與媒體都是為民服務的。怎麼會現在一個公職部門建立的一個“便民服務群”,竟把反映民情的媒體,當成了敵人?
說到底,這種掛羊頭賣狗肉的做法,還是在打著“為人民服務”的名義服務自己。而從本質上來講,所有這些政務工作群,都應是為公共職責、為公眾服務的。
新工具被一些政府職能部門積極採用,是正常的,也是應該被稱道的;但當“好鋼用在了刀背上”,這些部門的相關負責人就要反思,究竟為什麼出發。相比一些殭屍網站、殭屍官微,一些媒介平台被用來“使壞”則更可惡。如果不是“內鬼”爆料,恐怕前去採訪的記者還被蒙在鼓裡。
好在,令當地這些部門和工作人員想不到的是,雖然“記者還未進村就被他們盯上了”,但記者還未採訪,“他們就已經提前被網路曝光了”。這或許算是新媒介“以彼之道還之彼身”的技術性反擊吧。而“盯梢者”也應反思,耍小聰明,終究會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隨著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的流行,新的政務外宣平台、職能平台也如雨後春筍,但有很多避重就輕、不務正業的“用法”也飽受詬病。如何利用好這些新平台,懷著怎樣的初衷去利用,是擺在各級公共部門面前的一道考題。
地方政府部門建立的“便民服務群”,還是要回歸公共服務的本意。無論什麼時候,做好政府本職工作,都需要敬畏自己手中的權力,敬畏媒體、民眾應有的監督權利,敬畏這個時代。
高檔會所是怎麼開起來的 2014-01-17 |
穿上比基尼,才能來相親? 2014-08-04 |
高 創:影子作業背後是甩不掉的觀念 2015-11-10 |
胡印斌:讓官員博士後成為曆史 2015-12-04 |
庹新崗:“去哪兒網”遭抵制未必是壞事 2016-01-07 |
“去哪兒網”遭抵制未必是壞事 2016-01-08 |
剷除號販子必須打陣地戰持久戰 2016-01-29 |
就餐收保證金,為何總盯牢食客的錢包? 2016-10-31 |
個人資訊交易平台化,執法當零容忍 2016-12-13 |
圈點新聞 2017-03-02 |
京ICP證100580號 | 互聯網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09003) | 京公網安備 11010102002957號 | 中國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自律公約
廣播電視節目製作經營許可證(廣媒)字第185號 | 資訊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11630)
關於我們 | 廣告服務 | 聯繫我們 | 本站地圖 | 投稿郵箱 |著作權聲明 |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010-84151598 |網路敲詐和有償刪帖舉報電話: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