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聾啞人開餐廳 無聲卻有情
最近,在酒仙橋798藝術區內,一家名為“原諒小串”的飯館成為網友們爭相“打卡”的地方,飯館也因此成了網紅餐廳。不過,很多來就餐的人發現,一進門並沒有熟悉的那句“歡迎光臨”,落座後也沒有熱情的介紹,原來,這家飯館的員工大部分都是聽障人士,他們既是老闆也是飯館的服務員。
2019-02-22 15:12:53 -
桂林粉易科技有限公司:減稅降費讓桂林米粉香飄四溢
桂林米粉是一種文化,更是一種地標性產品。在廣西各地,桂林米粉店隨處可見。走進店內,只需要幾分鐘,食客們便可吃上一碗香噴噴的桂林米粉了。桂林粉易科技有限公司就是這樣一家做米粉的企業。
2019-02-22 14:11:44 -
仙果傳千年重生助脫貧
南充市高坪區扶貧移民局局長陳偉告訴記者:因品種單一、退化、分散種植等原因,傳統的“仙果”種植讓農戶增收無望,紛紛棄種,外出打工。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南充市把柑橘產業重振作為助農增收脫貧的重要支撐。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優良的營商環境,吸引了一大批業主投資創業,“仙果”迎來重生機遇。
2019-02-22 11:17:43 -
一碗胡辣湯幸福十萬人
春節期間,河南省西華縣逍遙鎮的胡辣湯店忙壞了。“平均每天賣4000多碗胡辣湯,最多的一天賣了8000多碗。”繼承了祖傳13代胡辣湯製作手藝的店主高群生說,“假期那幾天,門口停滿了全國各地牌照的車輛,場面再大也不夠用。”
2019-02-22 11:16:52 -
一個農民的“一帶一路”
2019年開工鞭炮聲剛過,京都羊毛交易中心就迎來送貨的貨車。“這一批羊毛來自土庫曼,大概20噸。”鐘厚俊介紹說,現在的庫房都滿了,我得加緊二期庫房的建設,爭取過了正月十五就能用上。
2019-02-22 11:14:21 -
喝了七年洋墨水 帶著鄉親養土雞
留學7年,回鄉養雞,湖南小夥龔光輝當初的選擇遭受了不少質疑。可他一門心思鑽研技術,引入設備,把父親的“家庭作坊”打造成省級龍頭企業。走對創業路,龔光輝不忘鄉親。截至目前,他的企業帶動聯結貧困戶1500餘戶,發放愛心雞苗100萬羽,每戶平均直接增收2000多元。
2019-02-22 10:15:58 -
“靠自己的雙手,脫貧更踏實”
據了解,今年56歲的段德忠以前一直靠低保維持生活,並於2015年被識別為貧困戶。當地幫扶幹部了解情況後,從信用社幫他申請了2萬元產業貸款。段德忠從此變成了“手藝人”,將當地一種晶瑩剔透的黃蠟石加工成手鏈,生產旅遊產品,實現了脫貧。
2019-02-22 10:14:03 -
讓小蘿蔔拉動大產業
天津市區往西25公裡,南運河畔小沙窩村,種了300多年蘿蔔。沙窩蘿蔔綠如翡翠,甜脆多汁,清代就有民諺“沙窩蘿蔔就熱茶,閑得大夫腿發麻”。如今的沙窩蘿蔔,是國家地理標誌產品。雨水剛過,萬物生長,小沙窩村又開始忙活選種育苗了。
2019-02-22 10:08:31 -
騰訊“戰略進化”
今年春運,騰訊公司通過與廣東省合作的“粵省事”民生服務小程序,第一次將人工智慧與大數據技術應用到春運資訊服務中,將公安、交通、氣象、鐵路、公路、民航等部門提供的31項春運服務整合到一個平台。
2019-02-22 08:09:21 -
大學生眼中的小微企業:不懼風吹雨打 努力追尋陽光
30位大學生來自複旦大學、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他們重操方言、走街串巷,甚至夜宿小吃店當“學徒”,這場南北大學生返鄉對“小微企業”的調研——對三四五線城鎮的百餘位小微商家進行走訪和問卷調查,勾勒出一張中國小生意的生存圖譜。
2019-02-22 07:55:23 -
“以前想都不敢想,大山深處還能搞旅遊掙錢”
在甘肅、陝西、四川三省交界,甘肅省隴南市文縣的大山裡繁衍生息著風情獨特的白馬人。正月十四,79歲的白馬老人吳月秀格外高興。“兒孫們都來了,一家人團聚咧。”這一天,她在外工作的5個兒子都回到了鐵樓老家。
2019-02-21 14:47:36 -
甘肅鎮原“90後”返鄉創業:從國企職工到“養雞達人”
從國企職工到種養殖大戶,作為一名“90後”,姚通的人生與眾不同。2010年大學畢業後,姚通進入慶陽市電信局工作。本以為他會端著“鐵飯碗”安穩上班生活,然而在工作期間,姚通看到周圍好多人都通過養雞致富了,經過多方調查,他發現散養土雞的發展前景很廣闊,這也讓姚通萌發了辭職創業,帶領鄉親們養雞致富的念頭。
2019-02-21 14:16:02 -
“茶一壺”帶富村裡人
江西省龍南縣裡仁鎮正桂村以美麗鄉村建設和全域旅遊建設為契機,重點打造“豆一碗”“酒一樽”等“10個一”產業項目。李文鋒是正桂村的脫貧戶,2015年返鄉創業,利用當地資源,經營起了養生茶和野生藥材生意,取名“茶一壺”。
2019-02-21 11:17:57 -
廣西環江因村施策發展經濟 村級產業全覆蓋
“貧困戶沒有項目,扶貧資金分散用,幹不成事。”環江縣農經局局長莫新莊說,“為此,縣裡引入環江泰華農牧有限責任公司,通過政策引導、市場主導、資金扶持與服務協調等綜合措施,由公司投資2200萬元,36個村民合作社入股投資1800萬元,建立了村集體經濟扶貧產業園沃柑紅心柚種植基地。”
2019-02-21 11:17:14 -
“菊甜蟹肥”促增收
安徽省明光市飛蓮甜葉菊專業合作社社長、中國甜葉菊協會理事何正東告訴記者:“2017年我們銷售了1000噸甜葉菊幹葉,銷售收入達1800萬元。2018年我們又流轉了800畝土地,建成1500個大棚,甜葉菊苗木產量提高到4.5億株,銷售收入達到2700萬元!”
2019-02-21 11:14:09 -
廈門:鄉村旅遊成熱點
統計數據顯示,今年春節黃金周期間,廈門島外四個區接待國內外遊客量同比增長9.7%,休閑農業和鄉村旅遊以高速增長領跑島外旅遊市場,接待遊客134.5萬人次,同比增長20.6%;旅遊總收入達1.8億元,增長24.1%。
2019-02-21 10:36:23 -
新時代 閩籍僑商再出發
今年初,福建出台進一步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提出“以‘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和自貿試驗區建設為引擎,發展更高層次開放型經濟”。看到福建自貿試驗區、“海絲”核心區、福州新區等多區疊加、加快建設的新機遇,張曉東更加堅定了回歸發展的選擇,“希望搭建起福建與歐洲之間政府、經貿、教育、文化等多方位交流合作的橋樑”。
2019-02-21 09:25:24 -
鄉村正成為投資創業熱土
正月裡的湖南省東安縣,春寒料峭,細雨綿長。位於東安白牙市鎮工業園內的永州瑞麟電業有限公司,18000平方米標準化廠房內,一派熱火朝天的生產場景,近300名員工有的在流水線上嚴謹地操作機器,有的在裝箱打包發單。
2019-02-21 08:52:40 -
蘇文義:溫籍華商的回鄉發展之路
蘇文義,1979年出生於經商世家。自幼深受祖輩熏陶的他,1999年定居佛羅倫薩,剛開始在家族工廠鍛煉實踐。從2005年開始,蘇文義先後在意大利開辦多家連鎖超市。2014年,他進軍進口消費品領域,並把生意帶回家鄉溫州,扮起了牽線中歐經貿合作的“紅娘”。
2019-02-21 08:44:55 -
新加坡華商趙學斌:用誠信贏得建築業好口碑
趙學斌是被逼著創業的。談及創業經曆,他感激一路有妻子楊子相伴同行,給予他無限的勇氣和信心。夫妻同心,其利斷金。齊心協力、誠信經營、安全第一,在他們夫婦二人不懈的努力下,科立私人建築有限公司十年磨一劍,在新加坡建築行業贏得良好口碑。
2019-02-21 08:38:17 -
返鄉打工者成立旅遊合作社
在海南陵水黎族自治縣光坡鎮,曾在外打工的28歲村民邱運標返回家鄉妙景村,擁有了屬於自己的業務。年前,陵水(光坡)聖女果採摘季暨光坡鎮全域旅遊活動的舉辦地設在了與妙景村相鄰的武山村,邱運標就在該村的陵水聖女果採摘季接待中心,售賣各類旅遊紀念品。
2019-02-21 07:44:01 -
徐波:返鄉創業有奔頭
在外面承包工程的興春村村民徐波聽到二級公路即將開工的消息,下定決心回鄉創業。起初,徐波也沒有想到什麼好項目,當看到村裡的土地大量撂荒,“庄稼人”出身的他想把這些地充分利用起來。春村位於高山地帶,土壤含沙量高,很適合馬鈴薯生長。
2019-02-20 14:39:42 -
一位台胞的“枸杞情結”
台灣市場對枸杞需求量很大,每年約有數千噸。台商張大忠看準了這一商機,隻身一人闖“杞鄉”,憑著敢闖敢拼的勁頭,讓寧夏枸杞暢銷台灣。張大忠的成功,離不開大陸為台商提供的優越營商環境,土地資金返還、出口退稅、出品運費補貼、項目補貼等多方面的支援讓張大忠毫無後顧之憂地全力開拓市場。
2019-02-20 11:27:55 -
“布龍夫妻”致富忙
每逢佳節,是江西省鄱陽縣謝家灘鎮農民段建益、李飛琴夫妻最忙碌的時候,被譽為“布龍夫妻”的二人,製作的傳統布龍遠近聞名,來自全國各地的訂單絡繹不絕。近年來,在段建益、李飛琴夫妻倆帶動下,周邊村民積極投入到布龍的製作生產中,走上了致富路。
2019-02-20 11:2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