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海洲有個雅號叫“董博士”。
1986年出生的他,是湖北省武漢市公安局法制支隊民警,武漢大學法學博士。
董海洲有個夢想是“少加班”。
法律審核崗位專業性強,人員少、任務重、壓力大,董海洲經常得放棄休息和休假。
“我希望,幼兒園老師再提問‘你爸爸的本領是什麼’時,女兒的答案不是‘加班’。”董海洲笑著說。
董海洲的夢想正在慢慢實現——武漢市公安局執法監管中心已於去年9月投入使用,初步實現了對執法辦案全領域、全流程、全系統、全時空自動監管,對可能發生或已經發生的執法問題及時預警、報警並督促整改。
“我們積極探索‘以執法資訊化引領執法規範化’,推動執法監督管理與資訊化、大數據應用深度融合,紮實推動執法監管質量、效率、動力變革。”近日,武漢市委常委、市公安局局長李義龍告訴《法制日報》記者。
源頭防範
慢了一拍,辦案民警何一坤收到了“提示預警”。
3月1日22時43分,武漢市武昌區梅苑小區居民陳先生報警,稱家中價值1萬多元的首飾被盜。
接到報警,武漢市公安局武昌分局中南路街梅苑派出所何一坤等人出警。
3月2日8時30分,何一坤的警務通上收到一條簡訊:“請及時辦理2018年3月1日20時梅苑小區入室盜竊案,並在24小時內將辦案情況及處理結果反饋執法監管中心。”
與此同時,武昌公安分局及梅苑派出所負責人、法制員等也收到了這條資訊。
收到預警,武昌公安分局督促梅苑派出所受理該案並立案偵查。幾天后,此案告破。
這條預警由武漢市公安局執法監管平台自行比對發現並推送。
武漢市公安局執法監管中心依託武漢公安雲和大數據研發執法監管平台,整合110接處警、涉案財物等關鍵執法要素,從部、省、市18個系統中抽取137類基礎數據,對執法辦案全過程進行精準分析和動態關聯。
“針對基層公安機關日常執法中存在的接處警不規範、有案不受、告知不及時等突出問題,平台設置了15個執法預警條件,系統一旦檢測到問題將自動觸發預警,第一時間通過資訊終端推送給一線執法單位。”武漢市公安局法制支隊執法監督大隊大隊長餘彥軍說。
據統計,截至目前,武漢市公安局執法監管平台已推送預警資訊45685條。
“過去執法監督考評工作受多種因素制約,多以事後抽查為主,無法第一時間同步監督考評。有了執法監管平台,執法監督重心前移,讓民警辦案過程中少犯錯、不犯錯。”武漢市公安局法制支隊辦公室主任李昕說。
強化監督的同時,武漢市公安局還著力打造智能化執法服務體系,為一線執法辦案民警提供規範、高效精準的服務。
記者了解到,武漢市公安局執法監管中心執法辦案區遠程協同審訊功能可以將各單位訊問室接入市局、分局,可隨時組織專家指導;智能案管系統則可為民警提供辦案指引、定案標準、證據規格等點對點服務。
“監督不是目的,服務才是本質。我們希望監督與服務並重促進執法規範化,從源頭上預防執法問題或瑕疵產生。”武漢市公安局法制支隊支隊長王強說。
及時糾正
武漢市公安局交通管理局法制大隊民警楊承的細心,確保了犯罪嫌疑人陳燁(化名)的合法權益。
4月24日晚,陳燁涉嫌酒駕被查。警方將他送至市公安交管局所屬醒酒案件辦理中心,暫扣了其車輛、駕駛證等物品。經鑒定,陳燁系醉酒後駕駛機動車,涉嫌危險駕駛罪。
4月28日10時13分,楊承通過執法監管平台巡查發現,陳燁醉駕案系統登記的涉案財物未納入涉案財物中心(室)管理。
楊承隨即將問題督辦至市公安交管局事故預防與處理大隊。辦案民警接收督辦任務併當日整改完畢。
武漢市公安局執法監管平台啟用後,設立了41個執法問題自動發現模型,將接處警、受立案直至移送起訴全流程各環節納入自動監管。
“這就將執法問題人工監管升級為智能發現新模式,擴展了執法監管的廣度和深度,實現了每案必巡查、每案必監督、每案必考評。”武漢市公安局法制支隊副支隊長張克軍透露。
武漢市公安局法制支隊辦公室副主任董粵認為,有了執法監管平台,法制民警在執法辦案過程中,可回溯式管理,直接在平台上調取電子案卷、查看辦案細節。
“我們還能通過報警電話,查看接處警、執法記錄儀、受案立案、涉案財物管理直至採取強制措施、訊(詢)問的視頻及整個案卷情況,發現問題及時督促整改。”董粵說。
跟蹤整改
民警小陳處警不規範,引來單位大整改。
1月18日,家住武漢市江漢區的徐婆婆報警稱,其房間內兩張身份證和100多元現金被盜。
接警後,小陳趕往現場。年過七旬的徐婆婆聽力不太好,出警途中,小陳多次和徐婆婆電話聯繫確定其所在位置。
“這小偷,100多塊錢,又沒多少,偷什麼偷!”掛斷電話,陳俊嘟囔道。
到達現場,陳俊沒有進入案發現場勘查,而是直接將徐婆婆帶至派出所做筆錄。
根據規定,處警民警需在執法記錄儀中簡要描述案情,入室盜竊警情應現場勘查,同時保持用語規範。
巡查發現小陳處警不規範,武漢市公安局執法監管中心民警劉莉將情況推送至督察部門。
經核查情況屬實,涉事單位責令小陳作檢討,並扣發其當月績效獎金;要求其他民警引以為戒,值班領導每日強調執法規範。督察部門依規將處置結果反饋至執法監管中心。
按照“虛擬機構、實體運行”工作機制,武漢市公安局將法制、督察、紀檢、信訪、審計等部門的執法監督職能整合到執法監管中心,形成了平台發現問題、中心個案抽查、信訪提出問題、法制網上評查、督察現場核查等合成監督的大執法監管格局。
與此同時,武漢各個公安分局成立了執法監管中心、派出所設立了案管室,形成了一整套執法問題跟蹤及閉環運行機制。
“執法監督不是法制部門一家的事。我們通過執法監管平台整合各個部門執法監督職能,實現問題發現、督辦、整改、追責等全程貫通,保證問題件件有著落、事事有跟蹤、時時有督辦。”武漢市公安局副局長夏俊說。
統計顯示,武漢市公安局執法監管平台發現的執法問題數量已從初期每月的3.3萬個下降至現在每月1.2萬個,問題平均整改周期從初期的7天縮短到兩天。
“我們將進一步推進執法規範化建設,適應新時代公安工作新形勢、新要求,建設情報指揮、治安防控、合成作戰、執法監管、新聞輿情五大中心,打造武漢公安警務立方體,實施具有武漢特色的現代警務機制新戰略,不斷推進法治武漢公安建設。”李義龍說。(記者 胡新橋 劉志月 《法制與新聞》見習記者 何正鑫)